登革熱是一種藉由病媒蚊(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而傳播登革病毒的急性傳染病。主要在熱帶及亞熱帶有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分布的國家,特別是埃及斑蚊較多之地區,包括亞洲、中南美洲、非洲及澳洲北部,以及部分太平洋地區島嶼。而登革病毒依據抗原性的不同,可區分為Ⅰ、Ⅱ、Ⅲ、Ⅳ四種型別。遭登革病毒感染後,除可能成為登革熱患者外,甚至成為疾病嚴重度更高的「登革出血熱」(DHF)或「登革休克症候群」(DSS)。第一次感染某種型別之登革病毒後,可引起身體對該型病毒的終身免疫力,但是之後還是有可能再感染其他型別的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而是人在受到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經過約3至8天的潛伏期(最長可達14天)後,開始發病。患者在發病時期,血液中已存在登革病毒,此時如又被病媒蚊叮咬,此登革病毒在病媒蚊體內增殖8至12天後,不僅讓這隻病媒蚊終身帶有傳播登革病毒的能力,而當牠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另一個健康的人也會受到登革熱的感染。
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至8天(最長可達14天)。
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有些人感染登革熱時,症狀輕微,甚至不會出現生病症狀。而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可能成為「登革出血熱」,登革熱出血熱除上述典型登革熱症狀外,另會有明顯的出血傾向,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50%,所以民眾可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登革熱是一種「社區病」、「環境病」,且病媒蚊對於叮咬對象並無選擇性,一旦有登革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就有登革熱流行的可能性,所以民眾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此外,民眾平時也應提高警覺,了解登革熱的症狀,除了發病時可及早就醫、早期診斷且適當治療,亦應同時避免再被病媒蚊叮咬,以減少登革病毒再傳播的可能。
由於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治療登革熱,所以感染登革熱的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師的囑咐,多休息、多喝水、適時服用退燒藥,通常在感染後兩週左右就可自行痊癒。
登革熱目前尚無有效可施打之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