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水災重創中南部,許多人一夕間失去了親人與家園。連大人都難以承受的傷痛,更可能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影響。新學期即將開始,請家長與老師觀察孩子們的身心狀況,給予即時的安撫與協助。
歷經風災的孩子們,可能在災後短時間內,出現以下的反應:
侵入式反應:一直想到颱風水災的回憶與畫面;晚上睡不好,颱風或水災有關的噩夢連連;看到跟颱風或水災有關的東西心情就不好,心跳加快、冒汗、頭暈或不舒服。
逃避和退縮反應:孩子以前喜歡做的事情,現在不想做了;變得比較不想說話,比較不想跟別人玩。
生理激發反應:情緒方面不穩定,容易哭鬧、生氣;常發呆、忘東忘西或沒辦法專心聽老師上課、寫功課。容易被嚇到或變得敏感、緊張兮兮。
孩子可能也會感受到罪惡感,認為是自己造成可怕的事件發生;或是擔心其他所愛的人也會死亡;對於照顧者或家長離開時感到焦慮、害怕。讓孩子知道,現在有這些反應,是常見的情況,不要緊張。
在孩子焦慮擔心時,幫助孩子辨識自己恐懼、害怕的感受,抱住並且告訴他,他現在很安全,你在身邊而且不會離開他。陪在孩子身邊,避免分離;如果必須和孩子分離,讓他和熟悉的人在一起,並且告訴他你要去哪裡、為什麼、什麼時候會回來。可以留下你的照片或是屬於你的東西陪伴他。
盡量讓你的孩子掌控一些小事,給他選擇和安排的權利,例如要玩什麼遊戲,要吃什麼東西,要穿什麼衣服,他可以有更多的掌握感,重拾生活的安全感。
當孩子有壓力或是受到驚嚇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暫時失去一些剛學會的能力和技巧。幫助你的孩子,讓他們感覺到被瞭解與接納,被愛與支持,而不是著眼在能力。當孩子感受到安全感時,之前學習的能力與技巧就會再度出現。
當孩子情緒失控,哭鬧大叫時,讓他知道你了解他的煩躁和困難,陪伴他,讓他知道你在身旁;同時提高你平常對於發脾氣的忍耐限度,可以使孩子感覺到你愛他。
孩子們可能藉著遊戲說話。透過繪圖、扮家家酒、說故事等遊戲,孩子會表達內在的感受與想法。當他在玩耍時,注意他的感受,幫助他說出這些感受,並且在旁支持他。如果可以,讓孩子自己表達他的感受,傾聽孩子說話,讓他知道覺得難過、生氣或是擔心是可以被接納的;和孩子們討論,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覺得更好。
試著和孩子一起從事兩人都有興趣的活動,幫助他想其他的事情,如一起讀書、唱歌、投球、塗鴉或是玩遊戲。或是幫助孩子選擇合適且有意義的計畫,例如清掃學校,募款,或是幫助需要的人蒐集生活必需品。
幫助孩子擺脫緊張,伸展、跑步、運動、深呼吸和緩緩地吐氣。可以設計成深呼吸吹泡泡的遊戲,並建立睡前放鬆的習慣,幫助孩子入睡。
幫助孩子對未來有盼望。思考和談論未來的日子將會如何進行是很重要的,和孩子一起討論將來要住的地方,要讀的學校,將會去做的有趣事情,像是上學、去公園和動物園、和朋友一起玩。
災後的創傷對大人來說也是沉重的傷痛,照顧好自己,讓自己有喘息與放鬆的機會,才有力氣與能量支撐孩子。
家長和老師可以利用附錄「災後壓力篩檢量表-低年級版」,了解孩子在災後的反應與感受,並讓孩子了解有這些反應是正常的。若在十月後,仍出現以下的反應,建議尋求專業心理人員的協助與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