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疾病。禽流感病毒是一種感染野生鳥類和家禽(如雞,鴨、鵝等)的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型別很多,原本只在禽類間傳播,近年來卻因為基因突變,已發生少數經由禽鳥傳染給人的案例,其中H5N1是目前感染人類最主要的禽流感病毒型別,受感染病例以孩童及青少年為多,且多數曾直接或間接接觸受感染的病禽,或曾處於受病毒污染的環境,感染H5N1禽流感後致死率約為60%。
禽流感病毒依對禽鳥類的毒性,可分為高病原性禽流感及低病原性禽流感兩種,高病原性禽流感會對禽鳥類引起全身性症狀,禽鳥死亡率可能高達百分之百;低病原性禽流感則僅產生溫和症狀,如呼吸道及消化道的症狀,或產蛋異常等。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公布,2011年動物禽流感發生國家共18國,主要流行地區包括孟加拉共和國、印尼、緬甸、柬埔寨、印度、香港、南韓、日本及南非等地;至人類疫情部分,自2003年迄今,已陸續有15個國家及地區通報人類H5N1禽流感病例,包括埃及、印尼、越南、中國、泰國、柬埔寨、土耳其、孟加拉共和國、緬甸、寮國、亞塞拜然、巴基斯坦、伊拉克、奈及利亞及吉布提共和國等地。
由於人類並沒有H5N1禽流感病毒之抗體且感染後死亡率高,雖然目前禽流感病毒還不會輕易地從人傳染給人,但是若禽流感病毒發生變異,可適應於人體,則可能在人與人之間迅速傳播,進而導致全球性、致命的人類流感大流行。
禽鳥類一旦感染禽流感病毒便容易相互傳播,大量病毒會散布在染病禽鳥的糞便、污染的灰塵和土壤中,也可能附著在受污染的設備、容器、鳥籠或衣物表面。因此,人類感染禽流感主要是因接觸到感染的禽鳥、或是牠們的排泄物以及被排泄物污染的物體,經由吸入或接觸口、眼、鼻黏膜而感染。
目前,國外發生的人類病例大部分出現在鄉村或郊區,這些地區民眾在後院飼養家禽的情形普遍,使兒童的玩耍範圍與家禽活動區域重疊,導致兒童感染禽流感的比例較高,加上當地部分民眾仰賴飼養或販售家禽為生,在家禽生病時仍繼續販售、屠宰或食用這些病禽,因此增加了感染禽流感的風險。
此外,禽流感病毒雖然還不會輕易地從人傳染給人,但是從泰國、印尼發生的幾起家庭聚集感染事件顯示,若無適當防護而與病例有極為密切的接觸,也有感染風險。
人類感染禽流感咳的潛伏期約2-8天,也可能長達10天以上。
人類感染禽流感後,病情進展快速而且死亡率高,禽流感初期症狀會有發燒、類似流感的症狀,如咳嗽、頭痛、肌肉酸痛、喉嚨痛、疲倦等現象,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腹瀉、嘔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狀,或出現胸痛、結膜炎、鼻腔和牙齦出血等症狀,病情快速進展為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肺部出血、胸腔積水、腎衰竭、敗血症等,嚴重者甚至造成死亡。
人類感染禽流感,多數為曾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之病禽,或曾處於受病毒污染的環境,故經常往返禽流感流行地區之民眾及禽畜相關從業人員更應多加防範,避免感染。相關預防方法如下:
人類感染H5N1禽流感,經醫師評估後可使用流感抗病毒藥劑或合併支持性療法治療;但因其病程演變快速,如有禽鳥接觸史、流行地區旅遊史的民眾,若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結膜炎等症狀,應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工作內容及旅遊史等,以利醫師及時診斷與治療。
至禽流感流行地區旅遊時,旅途中如出現身體不適,應即戴上口罩並就醫,返國入境時,可請求機場檢疫人員協助;自禽流感流行地區返國後,請進行自我健康狀況監測7天,每日定期量測體溫,返家後如有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症狀,應立即配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禽鳥接觸史,以利醫師診斷及治療。
經常往返禽流感發生地區之民眾及禽畜相關從業人員,可於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實施H5N1流感疫苗接種計畫期間前往各署立醫院、疾管局合約旅遊門診及衛生所接種,以提高保護力。
禽畜相關從業人員,亦為每年「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畫」之公費疫苗接種對象,禽畜業者應踴躍接種,以避免同時感染兩種病毒,導致新病毒產生,進而引發大流行之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