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桿菌所引起的疾病。
破傷風是全球性的疾病,但通常發生在低度開發或農業區,主要原因為當地病患與動物排泄物接觸機會高,或當地預防接種不完全,致死率高達10~90%,且老年人及嬰幼兒死亡率較高。台灣近年來每年通報病例均在20例以下,死亡病例亦逐年減少。
破傷風桿菌感染僅侷限於壞死組織,不會導致組織破壞或發炎反應,但破傷風桿菌產生的神經性外毒素,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及自主神經系統,導致嚴重的神經性症狀與死亡。
破傷風桿菌是人類腸道的一種細菌,主要是土壤或媒介物受到動物或人類的糞便污染後,透過一般傷口、撕裂傷、燒傷或注射受到污染的藥物,導致破傷風桿菌由開放的傷口侵入血液所引起。
典型破傷風的潛伏期約3~21天,一般為14天內。
而最常見之初症狀為腹部僵硬及肌肉痙攣,典型的破傷風痙攣現象為「角弓反張」及臉部表情出現「痙笑」的特徵,伴隨強烈的肌肉收縮疼痛。
目前並沒有已證實療效的特效藥物,僅有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可治療初期破傷風,同時搭配支持性療法。
民眾若發現傷口有被土壤、塵土或動物及人類糞便污染,或被生鏽的器具割傷,應儘速就醫治療,並主動告知醫師傷口污染情形。
目前政府提供2個月、4個月、6個月及18個月大幼兒免費接種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五合一疫苗,接種後約有95%的人可產生抗體,可維持保護力10年以上,並每隔10年可以追加一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